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我看紅色供應鏈
根據WIKI上的描述:
供應鏈是由一連串供應商和採購商組成的團隊,以接力賽團隊的模式,完成從採購原材料,到製成中間產品及至最終產品,然後將最終產品交付用戶為功能的,由一系列設施和分布選擇形成的網絡。
用白話來說,供應鏈是指一個產品的製造過程中所需的各種原料、半成品、零件等等的供應商和採購商所組成一條鏈結。舉個例子來說,一個筆記型電腦製造商生產筆記型電腦的過程中,小至螺絲、螺帽,大至如機殼、電池到包材;便宜如電容、電阻等,貴者如CPU、記憶體、硬碟等,整個BOM表上的大大小小元件可能成千上萬個,其中所需要的供應上可能會數十個到上百個。也因此,供應鏈管理對廠商來說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除了品質管理上的考量外,對成本的降低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課題。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產品發達,通常會看到該產品在當地所產生的產品生態系統,也就是供應鏈。原因非常簡單,就地取材設計、試產、製造生產,才能降低研發溝通成本和生產製造成本。過去台灣在 PC 和 NB 這兩種產品的供應鏈系統,放眼全球無人能敵,也因此造就了台灣在這兩種產品上的全球地位,培養了非常多的零組件供應商。
從九零年代開始,為更進一步降低成本而到中國大陸另闢生產基地,也跟著把生產製造所需的產品供應鏈也轉移到大陸,一直到近年來,中國大陸的供應商也隨著技術的精進而逐漸了取代了台灣的供應商,也就是近年來所說的「紅色供應鏈」。到目前為止,台灣在 PC 和筆記型電腦上還是握有主導的地位,即便 Lenovo 已經成為一方霸主,但還是仰賴台灣的代工廠(但Lenovo也正在逐步提高自製率)。
手機方面,雖然在2000年初為 MOTOROLA 的代工(華寶通訊,目前已併入仁寶電腦)有著輝煌成績,但爾後MOTOROLA的沒落也導致功能手機代工產業的衰敗。隨後智慧型手機時代,台灣的宏達電的從代工到 HTC 自有品牌雖然異軍突起風光了幾年,但在 Android 市場上又被三星所擊敗,以及近年來更被大陸廠商打的節節敗退。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現象:
1. 大陸手機零組件供應商的崛起,從上游到下游的垂直供應整合,廣東深圳、到四川重慶成都,由西海岸到東內陸都有蓬勃發展的零組件供應商。
2. 關鍵零組件廠商對大陸市場的重視,紛紛轉戰大陸對大陸廠商提供更好的價格和支援。或者直接和大陸廠商合作,如 Intel 15 億美元入股紫光展訊,高通(Qualcomm)、中芯、華為及IMEC針對14奈米製程技術合資成立新技術研發公司。
3. 大陸自有品牌崛起,除了本土大陸市場外,也紛紛佔領海外市場的前十名榜單,華為、中興、小米已是世界級大廠,另外還有 Lenovo、OPPO、One Plus 等中小廠商的崛起。
上述這幾點都在在告訴大家,大陸廠商在智慧型手機產品上的供應鏈系統早已站穩全球市場,不論是從代工製造生產到自有品牌,台灣已全無機會,殊不知台灣廠商手機製造的BOM cost就已經是大陸廠商的零售價格了,怎麼打得過呢!然而,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最近我買了一款大陸手機,雖然它的外觀和軟體設計還是一樣山寨Apple,但她的品質和細膩度早已不是三五年前的大陸山寨機的概念了。令我訝異的是,他在軟體上的設計和調教,早已令台灣廠商難以望其項背,紅色供應鏈所代表的已是軟件和硬件上的高度整合了。
傳統在看供應鏈的時候,看的是零組件供應商。然而讓我更擔憂是,紅色供應鏈在軟件和硬件上的高度整合的實力。傳統 PC 和 NB 上的軟體供應商是除了微軟外沒有第二家,然而 Android 系統是由 Google 提供手機作業系統的基礎,最終產品系統的整合和調教是靠手機廠商高度的軟硬體整合。台灣過去就是因為過度依賴微軟而忽略了產業供應鏈上的軟體供應商,導致在智慧型手機產業的供應鏈戰略上,始終缺乏完整的方案而終至失去了市場。
因此,我們在看待一個產業的供應鏈時,必須拋開以硬體的思維,必須以軟硬體整合的角度來思考。展望未來,雖然台灣在智慧型手機產業摔了一跤,我們應該記取教訓,放眼另外一個山頭,物聯網 IoT 的時代雖然尚未來臨但已經開始萌芽。台灣廠商在戰略思惟上切勿再以硬件的思維,如何建立軟硬體系統整合的供應鏈,才是未來成功的關鍵!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